移动支付频率再度增加安全风险行为需关注
186 2023-11-16
原标题:中国如何从“纸质强国”转变为科技强国——夏季达沃斯解读中国科技创新
新华社天津6月28日电 新媒体讯(《新华视点》记者 翟永官 邓忠浩)每年发表论文数量世界第二,科研经费世界第二,科技人才世界第一,但创新实力不足,核心科技产品不多。 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当前的科研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距离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论文和经费排名世界第二但仍不是科技强国
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的研发支出仅次于美国,接近欧盟的总和。 科技论文产量位居世界第二,理工科人才供给位居世界第一。 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虽然近年来我国科研水平日益提高,但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仍不完全相称。
《自然》杂志主编菲利普·坎贝尔表示,过去几十年,世界看到了中国政府支持科技研发的努力,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 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也对中国给予高度评价。 评估。 但我国经济发展创新驱动力还不够,科学研究对提高实体经济竞争力还不够,我国创新仍然滞后。
“我国是名副其实的‘论文大国’,但能在世界上产生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却很少。” 正在参加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积仁认为,我国的科研水平与庞大的论文数量脱节,而且由于重大科研成果数量较少,科技突破,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表示,我国虽然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科技实力与经济地位不相匹配,科技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我国的一个软肋。
科研经费投入短视,科研成果转化严重缺乏
近年来,中国科学家发表的国际科学论文数量快速增长。 据科技部创新发展司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发表SCI论文26.35万篇,连续六年位居世界第二。 然而,每篇文章的平均引用次数仍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与会专家表示,我国从“论文强国”迈向科研强国仍需多重突破。
刘积仁认为,与欧美科研强国相比,我国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还比较短视。 三五年就能见成效,很难产生突破性甚至颠覆性的科研创新。 从评价体系来看,评价往往以发表论文的数量为依据。 大量研究人员专注于撰写论文,这阻碍了许多有用的科学研究创新的出现。
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院长雪莉·安·杰克逊认为,中国在应用研究上投入很大,但在基础研究上投入很少,这是不合理的。 “比如,发现引力波的实际用处并不是那么明显,但是发现引力波所使用的工具非常先进,可以直接帮助大幅提升整个国家的科研能力。”
宁波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曹聪认为,我国在科研转化方面还很薄弱。 对于很多大学科研人员来说,做科研就是为了发表论文、获奖。 缺乏转型的动力,甚至从项目立项之初就没有转型的意向。
此外,深圳市碳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军认为,虽然大量政府科研经费涌入机构研究机构,但企业获得的研发经费支持却十分有限,而企业恰恰是最有动力的。 主体。
世界科技强国之路还有多远?
根据今年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我国科技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使我国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 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与会专家认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任重而道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龙国强认为,我国每年毕业的理工科毕业生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拥有非常丰富的研发资源。 加强科技创新,既要赋予企业市场主体更多动力,也要加强科研院所改革,形成多方合力。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在论坛上表示,我国实质性创新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 科研创新应引入更加合理的评价机制,建立全球同行评价。
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认为,加强自主创新、抢占世界技术前沿,对我国意义重大。 改革现行科研体制不合理的方面,深化科研管理、经费投入、考核评价、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建立鼓励科研创新的社会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