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论坛揭秘氧气流失锂电池性能的隐秘敌人
导语:当前,科学家们正在致力于提升电池技术的研究,其中重点关注新材料的开发,同时也考虑到与现有材料相关的供应链和环境问题。无论采用何种材料,都需要一项能让我们更深入观察电池内部工作机制复杂性质的新技术,以便了解阻碍性能提升的问题所在,并寻求解决之道。
导读:最新研究揭示了氧气对锂离子电池性能影响的重要性。日本和美国学者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探究锂离子存储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并详细分析这些反应中释放出的微量氧气如何累积影响电池性能和安全性。
尽管锂离子电池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应用范围从电子设备扩展到了汽车和能源网络,但在性能与寿命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改进电池技术不仅要追求新材料,还需关注现有材料供应链及环保问题。而只有通过能够精细观察内在工作机制的先进技术,我们才能全面理解那些限制了其潜力的因素,以及如何克服这些挑战。
最近两项独立实验利用这种方法来解析氧气对锂离子电池效率降低所起作用。在充放电过程中,无疑会产生少量氧气,但这个过程如此微小,以至于长期以来被忽视。此外,对氧气流失广泛影响尚未得到充分认识。斯坦福大学科学家Peter Csernica指出:“经过500次循环后,总共流失6%的氧气,这是一个非凡数字。但若每次循环都测量排出的1%,则显得更加明显。”
斯坦福大学领导的小组将打开循环结束后的负极,用X射线显微镜扫描并结合计算成像技术,从而捕捉纳米级结构变化。此外,他们还使用X射线穿透整个负极以验证他们发现是否可用于整体组件上。这一团队发现在氧气最初以“爆炸性的”方式释放,然后以较慢、持续不断(滴流)的形式从深层阴极逸出。
他们发现,随着氧离开时周围金属原子的迁移改变了阴极结构,而这些原子的重新分布,加上由缺乏空气引起的一系列化学变化,将导致时间推移下降为低效率和减弱功率。这一现象早已被人们注意到,但它背后的机理直到此刻才逐渐清晰起来。
另一项来自东北大学日本团队的研究表明,在基于等比镍、钴、锰混合物构成阴极的情况下,释放出的氧促成了几个不利反应,从而破坏了整个系统稳定;而高价镍含量使得更高水平的过渡金属出现,也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过程,使得保持平衡状态变得困难多端。
东北大学研究员Takashi Nakamura表示:“我们的发现将为开发具有高能密度且耐用的未来代替品提供基础。”这两份独立报告强调了过渡金属催化剂对于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确证其可能是通往更佳设计的一条关键路径,有望为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路去限制循环中损耗生成空间造成对其破坏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