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最新演讲中国经济仍有5到10年中速增长潜能
“传统追赶潜能加新兴的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仍可支持我国经济持续5-10年的中速增长期”。12月2日,由联办集团、和讯、巨浪视线联合主办的“寻找中国经济的信心之源:财经中国2023年会暨第21届财经风云榜”在北京举行,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大会演讲中表达了上述观点。刘世锦在《稳增长促转型:潜能、挑战和结构性改革》演讲中指出,中国经济仍处在高速到中速或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现阶段经济结构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特征。需求端方面,重要耐用消费品、房地产、基建等相继出现历史需求峰值,进入减速期,以吃穿和其他日常基本消费为主的生存型消费趋于稳定,消费增长更多由社保、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娱乐、金融服务、交通通讯等发展型消费拉动。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会直接影响发展型消费的扩大。刘世锦指出,近3亿农民工、近2亿外出进城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欠账更为突出。因此扩大消费要找准痛点。供给端方面,受需求减速影响,传统产业进入下行通道,房地产等主导产业下降过快、幅度过深、时间相当长,引发全局性冲击。刘世锦认为,这一时期传统产业的“软着陆”对稳增长至关重要。同时通过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升级和新产业发展进行对冲、更替和升级。另一方面,企业家预期不稳、信心不足制约了产业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部分领域创新动能下降、进度放缓。资产负债端方面,在需求和供给双重冲击下,政府、企业和个人资产负债表都经历着数量扩张型向效率导向型的转换。这种转换是被动和危机倒逼性的。部分行业需求过度透支后的增速可能出现断崖式下跌。在不少领域仍在提杠杆,只是“借新还旧”,缺少现金流,出现某种意义上的庞氏结构,到了某个时点将无法维持运转,甚至出现信用崩塌。针对最近讨论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刘世锦认为衰退只是陷入困境或者危机出现后的阶段性现象,本质上是经济增速转向后资产负债结构的相应的转换。他认为这个转换并不容易,从日本的经验来讲,可能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在需求端、供给端和资产负债端发生了新变化的背景下,刘世锦认为传统追赶潜能加新兴的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仍可支持我国经济持续5-10年的中速增长期。刘世锦详细分析了两大新的增长潜能。第一是横向需求空间,使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逐步接近中高收入群体。他举例,中国现在还有5亿人没用上马桶,10亿人没有坐过飞机。只要让5亿人中的3亿用上马桶,10亿人中的5亿坐上飞机,即使产业不升级,以现有的产能就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从这个视角上看共同富裕是个经济问题。第二是纵向升级动能,提升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拓展经济的上行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数字技术和绿色转型将会为纵向升级全面赋能。刘世锦指出,当前的挑战在于怎么能发掘出这些增长动能。他认为结构性改革比宏观政策更为重要,需要启动“短期稳增长、中长期增强发展动能的新一轮结构性改革”。需求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以进城农村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首先更大力度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可采取负面清单办法,全国除为数不多的特定地区外,全面放开户籍限制,取消城乡居民身份差别。同时,实施为期3年的以近2亿进城农民工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攻坚计划。实施进城农村人口基本保障住房建设工程。刘世锦说,“现在一些城市住房不是卖不出去吗?政府可以收购,作为进城农民工的基本保障性住房”。第三,率先在城市群、都市圈的城乡结合部,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允许农民宅基地向集体组织之外转让、抵押、担保等。为了解决后顾之忧,建议所获收入优先为相关人员完善社保,包括保障性住房,形成比原有土地保障更可靠、更有效率的现代化保障体系。供给侧改革方面,要以认可、保护、弘扬企业家才能为重点。刘世锦指出,要把资本家与企业家分开。因为企业家才能是高于资本的一种更为稀缺的资源,不能混为一谈。做好以上需求侧和供给侧改革,要重视和抓好“两个关键少数+一个关键多数”。“两个关键少数”即企业家和地方主要领导者,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台发动机,“一个关键多数”即进城农民工,这是我国经济转型的主体人群。刘世锦最后强调,新时期改革仍然要摸着石头过河,因为不同时期要解决不同的问题,要过不同的河流。当下中国经济的信心之源来源于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相结合。他指出,国家顶层设计在指方向、划底线的前提下,要重提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干预,把市场化法治化治理与鼓励地方基层积极性创造性有机结合,允许试错探索,为增长潜能的充分涌流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