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手机报价哪款热门手机性价比最好以及Z
200 2024-03-10
虽然2015年已经过去了半个季度,但对于中国市场来说,新年的竞争似乎在传统农历新年之后就开始了。 经历了4G元年的洗牌之后,羊年的中国手机市场仍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
创新:技术导向与消费者导向相结合
产品同质化的阴霾依然笼罩着整个行业。 摄影、音乐、安全、语音等仍将是2015年最受欢迎的功能。可以预见,2015年手机市场不太可能出现革命性的技术升级,但如果想跻身最后一批,竞争对手方面,厂商仍应努力创新,寻求差异化。
创新应以技术导向和用户需求为导向。 单纯追求技术噱头而忽视用户体验的创新(如所谓的全息屏等)是不会被市场接受的; 但如果没有实质性的技术创新(只是一些硬件拼凑和界面改变),就太容易被模仿了。 失去优势。
当然,创新对于中国手机制造商来说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下,知识产权被置于日益重要的位置。 尤其是备受业界关注的高通反垄断案处罚措施在农历新年前出台,给2015年的国内手机行业带来了不确定性。国内厂商之间的专利战是否会打破出局也值得关注。
2015年可能很难看到革命性的变化
渠道:电商降温,升级全渠道策略
过去几年,电子商务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也是各厂家渠道建设的重点。 智能手机和电商是过去几年国内科技行业发展最快的两个领域,两者的结合也确实给早布局电商渠道的手机厂商带来了机会。 比如,小米就玩起了网络营销。 成功的新兴公司为行业树立了标杆,模仿者众多。
不过,随着电商在手机市场的占比越来越大,虽然还不能说已经接近天花板,但至少增长速度不会像以前那么疯狂。 更重要的是,近两年来,在与厂商合作中占据强势地位的几大电商平台,逐渐提高了进入门槛和份额比例。 电商最大的成本优势不复存在,是时候冷静下来了。
随着国产品牌逐渐尝试进军中高端市场,线下渠道或将带来更多机会。 无论FDD牌照发放与否,2015年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势必会争夺4G用户,运营商渠道的机会其实也会更多。 2015年,全渠道覆盖可能是更多厂商的策略,按渠道区分厂商类型实际上会变得模糊。
海外:提高门槛的机会只属于少数品牌
2015年国内手机行业总量增速放缓几乎是全行业的共识,加上2014年品牌集中化趋势更加明显,2015年国内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看来,中国品牌的竞争将从国内转向海外,这将是另一个趋势。
但海外市场的门槛越来越高,核心是专利。 且不说欧美市场,原本被视为中国品牌天堂的东南亚市场也开始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 小米在印度市场的受挫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
2015年海外市场将越来越受关注
尽管不少品牌将2015年海外市场视为战略堡垒,并设定了数倍于2014年的销售预期,但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海外市场注定只属于少数品牌。 有些是拥有专利积累的厂商,如中兴、华为、联想等,而另一些则是愿意付费获得专利权人授权的厂商。
生态:繁荣仍需等待用户需求激活
传统上,当我们谈论智能手机生态系统时,它们都是基于操作系统的。 但由于国内Android系统的碎片化导致几大巨头的规模效应形成,并且在万物互联发展的背景下,围绕智能手机的生态系统争夺战已经打响。
小米被认为是这一领域的先驱。 这家成立仅四年的公司,已将产品触角伸向智能电视、OTT盒子、路由器、运动手环、空气净化器等领域,并与家电企业美的达成战略合作,布局智能家。 华为、联想、魅族、乐视等新老手机企业也不同程度地围绕智能手机构建生态系统,注重内容建设和拓展硬件品类。
但现在概念被炒作,由于体验的限制,用户对智能硬件(无论是可穿戴设备还是智能家居)的需求并没有被激活。 创建所谓的生态系统对于用户来说价值有限,厂商也很难从中获得更多的利润,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挡住阵地,避免对手规模差距过大,成为配角。未来的竞争。
2015年智能手机行业仍将精彩纷呈,羊年中国厂商将给国外品牌带来更大的压力,有望进一步缩小与苹果、三星的销量差距,也将在2015年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瓜分手机市场利润的机会。 当然,这些都需要以具有真正创新能力的产品为基础。 只有正视差距、努力追赶,才能抓住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