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款旗舰级机型发布 魅蓝E3是否具备实力做到价
165 2024-03-18
近日,2019“AI Everything”全球峰会在阿联酋迪拜举行,旨在展示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具有影响力的变革。 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的130多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在峰会上设立了展位。 众多国际组织、科技行业领袖、学术机构、人工智能产业初创企业出席峰会,引起了全球媒体的广泛关注。 其中,腾讯、华为、阿里等中国企业受邀参会。
就在两三年前,人工智能还似乎是最狭窄的领域,其最先进的形式“深度学习”源于北美三所大学的研究工作。 然而,机器学习的基本方法如今已为人们所熟知。 事实证明,这是一种通用技术,几乎可以应用于任何领域。
近日,应阿联酋人工智能部长Omar bin Sultan al-Olama的邀请,有幸参加了在迪拜举行的“AI Everything”全球峰会,并发表了《AI for Good: The Practice of科技向善的理念在中国”的主题演讲。 会议期间,我与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的众多国际组织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企业家进行了交流,深受启发。
当前,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 许多国家正在加紧布局,相继出台人工智能相关政策和规划,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多主动权。
在各国政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大对人工智能的投入和研发,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产品从孕育进入寻常百姓家。 “让人工智能无处不在”正在成为业界的共识。 不难想象,未来人工智能将创造全新的数字文明,将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
不过,人工智能是个大话题,争议也不少。 目前,人工智能对人类的挑战主要来自哲学、伦理和实践三个层面。 然而,纵观人类发展史,无数的技术创新在出现之初面临诸多质疑,但最终在为人类发展服务的过程中逐渐被接受并得以推进。 人工智能也不例外。
技术创新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使用技术的人。 因此,整个科技行业需要树立“科技向善”的发展理念,即通过科技资源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效益。
科学技术只有好的,才能更好地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这一理念呼应了联合国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议程。 2015年9月,第70届联大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该议程涵盖 17 个可持续发展目标。 作为一项将深刻影响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在这17个领域中如何发挥作用,决定了这项技术能否真正做好。
引导科技向善,科技伦理建设至关重要。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局主席兼CEO马化腾就科技道德建设建言献策。 他认为,只有进一步加强科技伦理对科技活动的引导和规范,科技活动才能朝着更有利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
如何在实践中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创建一个全球性的指导框架标准,以人为本,确保人工智能的技术红利能够覆盖所有人群。 具体可针对以下重点领域:提高医疗效率; 解决人类饥饿问题; 保护人类文明遗产; 确保语言多样性,促进无障碍交流; 促进算法公平,从产品设计源头消除歧视; 促进普遍的信息无障碍。
此外,构建开放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也必不可少。 政府、科技企业、学术机构、用户等利益相关方要团结一致,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建立良性生态规则,加强多方互动合作。
其实,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最大启示就是“自我反省”。 曾经,全世界都疯狂崇拜IT时代的到来。 但那个时候,人类并没有意识到IT最重要的不是“T”,而是“我”所能带来的价值。 现在,科技乐观主义高潮过后,我们应该认识到,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个词,关键不是Intelligence,而是Artificial,是人类对科技的自我反省和主动介入。 我们需要确保的是全人类的进步,而不仅仅是技术创新。 我们必须确保技术是好的,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不让任何人掉队。
人工智能的理想发展路径应具备可知、可控、可用、可靠四个特征。 具体来说,“可知”是指人工智能的算法可以变得清晰、透明、可解释; “可控”是指可以防止人工智能损害个人或全人类的利益,进一步确定人工智能决策的责任承担者;“可用”是指人工智能可以让全人类分享和共享技术红利,避免因技术差距造成更多的社会不公; “可靠”是指人工智能可以更高效地修复自身漏洞,真正实现数据和产品的安全、稳定、可靠。
这四个特征的英文单词首字母连在一起,恰好是ARCC,与英文“Ark”的读音相同。 我们希望人工智能的发展最终能拼出这个词,希望人工智能成为保护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