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问题研究

本站原创 2023-11-20 11:43:07

  我国科技“核心期刊”评价问题研究

  摘要: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如何评价期刊质量已成为期刊行业的重要问题。 然而,我国科技“核心期刊”评价存在诸多问题:学术引导作用弱、“影响因子”在“核心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中存在较大局限性、科技“核心期刊”评价存在诸多问题。科技“核心期刊”缺乏人力资本质量评价,科技“核心期刊”行业分类不明确。 如何优化我国科技“核心期刊”的评选原则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优化评选原则、评选范围、评选指标体系构建、评选程序等方面; 我国科技“核心期刊”的管理还需加强:加强“科技”“核心期刊”组织管理体系,对科技“核心期刊”实行分类指导,实行个性化管理,强化科技“核心期刊”管理。争创科技“核心期刊”,提高期刊学术水平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科技“核心期刊”; 评估问题; 选择方法; 指标体系构建

   “核心期刊”已成为当前衡量期刊学术地位的基本指标。 能否进入“核心期刊”行列,已经成为一本杂志尤其是学术期刊和技术期刊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被评为“核心期刊”意味着该期刊的学术水平得到社会的认可,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可以得到国内各大学、科研院所及其他职称评审机构的认可。 一本杂志能否进入“核心期刊”,是该杂志生存和发展的航标!

  一、我国科技“核心期刊”评价现状

  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繁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量增加,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科技期刊有80种,1956年增加到200种。1978年,新闻出版总署成立。 根据国务院、中宣部指示,对全国正式出版期刊进行重新登记,颁发新的期刊登记证书,批准正式出版期刊6000种,其中自然科学类期刊2800种。技术期刊。 种(占48%),10年间增加了7倍。 经过2005年整改完善,期刊数量稳定在4957种。 [1] 二是现有期刊质量的不断提高,这是期刊整体质量的根本保证。 在期刊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如何引导提高期刊质量成为期刊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 于是,“核心期刊”的评价诞生了。

   1992年至2004年,出版了四版《中文核心期刊概况》。 从《综述》第4版的核心期刊来看,特点显着:一是发表来源数量不一:《综述》第1版至第3版候选期刊约有10,000种,2,174种、1,596种和1,596种。分别选出 1,571 名。 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约占期刊总数的21%、16%和15%。 第四版《概览》待评选期刊来源约12000个,最终入选核心期刊1798个,入选率为15%。 [2,3] 其次,核心期刊的筛选指标不同:第一版《综述》主要是根据文章数、摘要数、引文分析进行综合筛选; 第二版和第三版《概述》增加了“影响因子”; 第四版《概览》将“其他被引次数”和“国家级奖项获得者或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两项指标作为筛选指标,并删除了“发表文章数”。 [4,5]

  二、我国科技“核心期刊”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技“核心期刊”学术引导作用弱

  科技核心期刊是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施“核心期刊”战略要结合我国科技规划重点方向、科技发展学科优势和新增长点实际格局,选拔一批国内领先、国内培育的期刊。 级别,用于关键支持。 然而,在我国现行的“核心期刊”评选指标体系中,并没有这方面的指标要求,导致其学术指导作用严重薄弱。

  (二)“影响因子”对评价“核心期刊”学术质量有很大局限性

  作为评价“核心期刊”的重要指标之一,影响因子与两个因素直接相关:一是分子,指该期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二是分子,指该期刊近两年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 第二个是分母,指的是该期刊前两年的被引用次数。 当年发表的实质性论文和评论数量。 活跃学科期刊的影响因子远高于非活跃学科期刊。 有些学科领域的研究范围比较狭窄,从事同一领域或相关领域研究的人并不多。 即使所有相关科学家都引用,引用次数也不会很高。 因此,某期刊的影响因子高只能说明该期刊的整体质量高,但并不意味着该期刊发表的所有论文都是高质量的。 [7,8]

  (三)科技“核心期刊”缺乏人力资本质量评价

  纵观《概览》第四版的“核心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缺乏针对期刊编辑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 期刊业是知识密集型的智力产业,编辑人才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期刊出版质量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办刊人员的素质。 有些科技“核心期刊”编辑部只有一名固定编辑。 为了节省出版成本,其他编辑人员均由失业人员聘用。 他们没有学术专长,也没有期刊行业的知识。 他们只完成低级任务,例如校对错别字。 因此,科技“核心期刊”如果缺乏对编辑人员素质的考量,“核心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就会受到极大质疑。

  (四)科技“核心期刊”行业分类不明确

  科技“核心期刊”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核心期刊”应成为行业标杆。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广泛发展,人们对多元化科技期刊的需求日益增加。 综合性的科技期刊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各种专业期刊应运而生。 同一行业、同一研究领域可能出现多个题名的科技期刊。 如何提高这些期刊的质量,行业内科技“核心期刊”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将对同行业科技期刊的规范化、规范化、学术水平高发挥引领作用。

  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选原则与方法

   (一)选型原则

   1.科技“核心期刊”实行三年动态管理:每三年评价一次,评价有效期三年。 这是所有科技期刊的动态激励机制。 这也为科技“核心期刊”的管理和考核方式进一步完善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2、严格限制科技学科领域“核心期刊”总数:同一学科领域“核心期刊”不得超过一到两篇,宁少勿多,因此评估的“核心期刊”真正能够成为学科领域的标杆。

   3.保证学术专家对科技“核心期刊”评价的权威性:在期刊管理部门组织下成立科技“核心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 科技期刊某一学科领域的学术水平必须由科学学术专家来评判。 最终决定不能完全由期刊管理部门做出。 每次期刊评审时,专家委员会成员都要进行调整,而不是固定,避免出现“后门”,保证科技“核心期刊”的学术质量。

  (二)评选方法

   1、选型范围。 出版5年以上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期刊必须符合编辑人员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我国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优先、具有集约化发展趋势的科技期刊,国家学术团体或科研机构主办的优秀科技期刊。

  :毕业论文网 毕业论文网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问题研究/

   2.评选指标体系建设。 (1)定量指标:首先根据来源期刊的引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出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当年指标、被引半衰期、地区分布论文数、资助论文数以及各种期刊的自引。 科技期刊总被引率等评价指标按照期刊学科、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期刊词序排序。 二是知名度指标,包括被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数据库; 被国内外重要文摘期刊收录; 被国内重要图书馆,特别是专业相关图书馆收藏。 (二)定性指标:一是编辑团队的考核。 从数量到质量对编辑的严格审核是保证期刊质量持续提升的基础。 执行主编或常务副主编须具有本专业期刊高级职称或相当于该职称的学术水平,并有本专业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不断提高学术水平。 必须要求其他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必要数量。 其次,期刊编辑部必须具有良性的经济效益和较高的社会效益评估。 三是评审期间期刊的获奖情况,以及期刊论文的获奖情况。

上一篇:她用10年日记训练GPT-3对话童年的自己网友AI最治
下一篇:ChatGPT会让人越来越自欺吗复旦教授哲学探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