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这十

本站原创 2023-11-18 20:10:54

  从载人航天到深海探测,再到中国高铁、中国大坝、中国桥梁,重大创新成果层出不穷。 我国建设了一大批世界一流工程; 高质量的科普服务使我国更广泛的人民受益,深化科学基金改革不断提高资助效率,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

  十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全面性、全面性的发展。样的变化。 中国成功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找到了一条从人才到人才的道路。 科技强,科技强,走工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

   6日,中宣部召开“这十年的中国”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次新闻发布会,聚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学发展观”。科技力量。”

  成功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蓝图已绘就,并不断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立足中国特色,着眼世界发展趋势,把握阶段特征。 ,谋划新时代科技创新布局。

   “在目标上,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在定位上,我们把科技自力更生、科技自力更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战略上,我们把,我们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路径上,我们决心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国科技产业蓝图已绘就,我们的科技创新产业正在不断向前发展。”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

  我国社会研发总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提高到2.44%;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国从2012年到2021年从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第12位……

  王志刚指出,中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新变化。 中国不仅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

   “下一步,我们要坚持改革,用改革推动创新,用创新促进发展,持续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国家安全的改善发展和人民的健康。”王志刚说。

  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创新成果相继涌现

  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表示:“十年来,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攻坚克难、勇攀新高峰,产生了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创新成果。”

  悟空、墨子、慧眼等一批科学卫星增强了我国空间科学的国际竞争力; 凝聚态物理、纳米材料等一批重要前沿领域研究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中国天眼”、“人造太阳”引领世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为科研利器……

  侯建国表示,中科院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在保障国家重大工程、突破“卡脖子”技术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同时,加强科技前沿基础研究,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在衡量基础研究水平的“自然指数”排名中,中国科学院连续九年位居全球科教机构第一。

  十年来,中国科学院已向社会转化约11万项科技成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例如,“曙光”超级计算机和人工智能芯片推动了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 煤制乙醇、煤制低碳烯烃等多项技术已成功商业化,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能源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解决方案。

  下一步,中科院将进一步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作用,努力取得更多重大创新成果,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贡献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的科技独立和自力更生。

  工程科技进步最大、实力提升最快的十年

   “可以说,这十年是我国工程科技进步最大、实力提升最快的十年。” 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表示,过去十年,我国建设了一大批世界级工程,从载人航天到深海探测。 再到中国的高铁、中国的水坝、中国的桥梁……这是充分发挥新国家体制优势的结果。

  同时,工程科技的发展真正造福人民,在保障粮食安全、助力抗疫、支撑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晓红表示,中国工程院将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端工程科技智库,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为地方政府提供战略咨询。

   “我们的院士遍布全国各地,中国工程院可以把他们聚集在一起,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院士专家,共同攻关关键问题,服务国家战略,争夺关键核心技术。” 李晓红表示,中国工程院将不断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实力,持续深化院士制度改革,推动院士在国家重大工程和核心关键技术中发挥更大作用。

   “未来,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动国际工程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提升我国工程科技的国际水平和影响力。” 李晓红表示,全球工程科技治理必须听到中国的声音。

  现代科技馆体系快速发展,服务线下人群超过8.5亿。

  科技创新和科普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 没有全民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就难以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过去十年,得益于科普的推动,中国公民拥有科学素养的比例大幅提升,2020年达到10.56%,比2015年的6.2%增长近一倍。” 分管日常工作的中国科协副主席、秘书处第一书记张玉琢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完善科普组织动员,构建省级统筹政策机制,市级建设资源集散中心,县级组织实施,新以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站)等为阵地,以科技志愿服务为手段的基层科普组织动员体系,打造“六大” “品牌、平台、机制、团队、改革、定位”一体化的优质科普服务体系。

  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服务线下公众超过8.5亿人次,“科普中国”平台覆盖416亿人次,213万科技工作者登记成为科技志愿者。实名制、世界公众科学素养促进大会已连续四年举办。 国际合作……十年来,优质的科普服务惠及我国更广泛的民众。

  张玉琢表示,下一步将营造“人人科普、人人科普”的良好氛围,引导科普资源和服务向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倾斜,持续推进科普工作助力乡村振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近十年资助科研项目约43万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是我国资助基础研究的“基础基地”,为基础研究人员提供了最稳定的项目来源。 近十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受理项目申请约201万项,资助项目约43万个,涵盖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形成了完整的资助体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李景海认为,当前应对全球挑战与科研范式转变交织在一起。 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期,深化科学经费改革,不断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是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任务。 时代责任。

  为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明确资助方向、完善评审机制、优化学科布局三项任务为核心,进行了体制改革。

  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大幅简化申请代码,将代码数量从3500多个减少到1300多个。 在资助管理机制改革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改革联合基金明确了不同合作伙伴的投资比例,引导多个主体加大投资力度。

   “下一步,科学基金将着力转变科研范式和提高凝聚科学问题的能力,更加积极探索未来,为把握新发展阶段、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李景海说道。

上一篇:科技部发布2021年度科技创新2030项目脑科学与类脑
下一篇:ChatGPT暂时关闭联网功能网友又要用回谷歌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