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波中国人工智能奠基人

本站原创 2023-11-04 21:00:25

  张博特写

  张波(左一)在实验室与博士生讨论。 (1995年)

  张波(右)与张岭讨论人工智能学术问题。 (1992)

  参与清华大学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建设的科研人员合影。 左边的是张博。 (1985)

  科学家的消息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构全球创新格局。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战略重点之一,近年来取得长足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表现出色,已成为全球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之一。 《2020人工智能发展报告》显示,我国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数量、专利申请数量等关键指标位居世界前列。 这一优异表现与以中科院院士张波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做出的基础性、开创性贡献密不可分。

  早在40年前,张博就开始致力于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 他发表了中国第一篇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论文,获得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第一个重要国际奖项,并领导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智能机器人。 实验室、培养了首位本土人工智能领域博士研究生、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人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些“第一”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树立了里程碑,推动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发展。 大踏步前进。

  从不被青睐到被感动

  中年成功转型研究人工智能

  如今,“人工智能”已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流行词,但40多年前,这个词对中国科技界来说还很陌生,科技领域的专业人士对此领域知之甚少。 1978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20年的张波因院系调整而改变专业方向,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人工智能。

  当时张博43岁。 中年转型的他不仅知识结构面临巨大挑战,而且对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知之甚少,无处求教。 张波回忆道:“当时国内科研人员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了解非常有限,相关资料甚至很少。” 当时,人工智能在国际上已经发展了约20年。 随着国家的开放和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兴起,张波得到了与国际同行互动的机会。

   1980年初,张波赴美国做访问学者。 然而到了美国后,在与外国同事交流时,他却感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尴尬和压抑。 “你是中国人吗?你知道什么是人工智能吗?” 一些国外研究人员提出了这个问题。 张波很受刺激,决心让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迎头赶上,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赢得国外同行的尊重。

  在考察期间,张博第一个发现了数学与人工智能结合的广阔前景。 张博说:“当时我就觉得,要想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提高算法效率,必须要用好数学这个工具。” 因此,他选择与在安徽大学任教、数学出身的张岭教授合作。 推动人工智能研究。

  由于跨境电话费用高昂,两人只能通过邮寄信件的方式进行沟通。 谈及与张岭的中美科研合作往事,张博说:“当时中美之间一封航空信函的费用约为8毛钱人民币,大约需要10天才能收到寄给对方后,每次回来都要预约。20天。我们计算过,如果一封信超过5张纸,就会超重,需要额外的邮费。为了节省钱,我们特意选择比较薄的纸,写很小的字。”

  就这样,张博和张岭开始了跨越大洋的人工智能合作研究。 大约一年后,他们共同完成了一篇人工智能领域的论文。 事实上,这也是中国科学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成功发表在人工智能领域国际顶级期刊《IEEE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上,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这让张博等中国学者颇为自豪,也增强了他有信心、有决心为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少年到白发男子

  水木清华育人60余年

   1982年初,张波游学回国,开始进一步开展人工智能研究。 为了了解行业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需求,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张波等科研人员深入西南到东北的多家工厂进行调研,形成了一个基本判断:机器人未来将成为国内主要需求。

  基于上述判断,张波牵头成立了清华大学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并开始采购重要的测试设备。 为此,张波和同事们努力筹集资金,并联系国内外相关厂家进行洽谈。 在有关方面的大力协助下,清华大学智能机器人实验室成功采购了我国首个进口机械臂。

  机械臂是一个高精度、高非线性、强耦合的复杂系统。 是人工智能典型的工业智能应用。 对于清华大学智能机器人实验室来说,这款机械臂的引进无疑具有重要的科研和教学价值和意义。 张博对此非常期待,也付出了很多努力。 他回忆道:“当我知道机械臂已经装载到飞机上,飞往北京时,激动的心情真是难以形容。” 机械臂抵达北京后,张博亲自跟着车去机场“迎接”,直到搬运、装载、运输到清华大学后,他才终于松了一口气。

  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张博曾这样总结:“我一生做了两件事,一是读书,二是在清华大学教书育人。”

  自毕业以来,张博在清华大学的三尺讲台上已经站了十多年。 从不到24岁首次登上领奖台的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他可以说是才华横溢,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一批高科技专业人才,特别是在该领域人工智能的。 据统计,他已培养博士生近90名。

  万事开头难。 人工智能当时在中国是一门新兴学科,科研和教学条件都十分困难。 张波说,当时他们的研究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软硬件条件与国际同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研究资料也不足。 尤其缺乏专业、权威的资料,更多地依靠自力更生。 摸索。 在这样的环境下,想要留住优秀人才并不容易。 面对正在考虑出国或留校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 在向他请教时,张博真诚地说:“国外知名导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都比我高,培养条件也比这里好,你选择出国深造和科研。” ,我非常支持。但如果你选择留下来,我会全心全意地培养你,永远不会让你失望。” 他的一番肺腑之言令人感动,以至于与他交谈的大部分学生都选择留下来与他在人工智能领域并肩作战。 成长为行业的佼佼者。

  从白板到创新中心

  中国人工智能造福全人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张波和志同道合的人们正视差距、艰苦奋斗,赶上了国际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83年是张博人工智能研究的丰收年。 那一年,国际人工智能大会在德国召开。 张波和张岭成为首批在国际人工智能大会上发表论文的中国科学家。 1984年,他与张岭荣获欧洲人工智能奖,成为该领域首位获得国际重要奖项的中国人。 1985年,他牵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智能机器人实验室。 1987年,他毕业了中国第一位人工智能领域的博士生。 1990年,他和同事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人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1987年至1994年,张波担任高新技术计划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课题专家,负责国家重点攻关项目。 2018年,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张波出任研究院院长。

  作为中国人工智能的主要创始人和发展推动者,张波40多年来始终坚定不移地致力于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 发表或合作出版了数百篇学术论文和一系列专着。 曾获ICL欧洲人工智能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奖项奖、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将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研究和产业走向世界一流的水平。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创新应用方面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人工智能发明专利授权总量位居全球第一,核心产业规模持续增长。

   “在第三代人工智能的发展中,今天中国科学家与国际同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已经摸清了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路径,正在不断攀登新的科技高峰。我们有能力造福国家、民族,为造福全人类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张博说道。

  尽管已经86岁高龄,张波仍担任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活跃在科研创新领域。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永远在路上,立志创新的科学家永远年轻。 这是张博的肖像。

上一篇:改变世界的十大科技产品
下一篇:家用万能遥控器
相关文章